4月25日晚7时,以“两岸携手,互学互鉴,畅想未来”为主题的第200期论坛特别篇“雷励锋行”暨首期线下论坛成功举办,并在线上平台实时直播。
中国海峡研究院(香港)自2021年5月成立以来,线上及线下共开展200期论坛,超4万人参与,并邀请了超400位两岸高知专家学者作为顾问提供专业指导意见,旨在让世界听到“最真实的声音”。正如中国海峡研究院(香港)的口号和目标所表述的,“立足两岸,探索世界”,未来中国海峡研究院(香港)也将持续努力不断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进程。本期第200期论坛特别篇“雷励锋行”暨首期线下论坛,会议除发布《2023年两岸关系风险指数》《2022年海峡两岸关系蓝皮书》等中国海峡研究院(香港)最新研究成果外,特别邀请包括时事评论员、曾任新党发言人、新党青年委员会主席王炳忠,海峡两岸青年交流协会理事长吴衣菡,台湾自媒体人张绍群(@寒国人)在内的两岸专家学者针对“两岸携手,互学互鉴,畅想未来”这一议题展开交流,重点探讨如何看待催化两岸关系风险变化的动因、两岸同胞如何有效推动“动因”朝往助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转化、如何看待两岸关系风险接下来的发展趋势并有效消除不稳定因素、两岸青年如何更好地携手及结合各自领域的现实分享思考等方面内容。中国海峡研究院(香港)理事长、福建省政协委员雷希颖,厦门启达台享创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有范基金联合发起人范姜锋担任本次会议主持人。
会议伊始,中国海峡研究院(香港)秘书长罗鼎钧回顾了2022年研究院活动历程,副秘书长林梓发布了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2023年两岸关系风险指数》及《2022年海峡两岸关系蓝皮书》。研究院发现,在2022年,两岸关系持续恶化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两岸关系风险指数7.45,较比2021年的7.07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民进党当局反复提出“抗中保台”,导致两岸关系持续恶化,是两岸风险走高的首要原因。此外还有美国为首的境外势力为“台独”摇旗呐喊,两岸经贸往来下滑,台湾民众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过低等不利因素的推动影响。《2022年海峡两岸关系蓝皮书》指出,2022年两岸关系因为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台而受到严重干扰。同时台湾经济增长放缓,对大陆出口萎缩,美国试图整合美台高科技产业链。总之两岸关系呈现汹涌澎湃之势。
会议主旨发言中,王炳忠表示,以上两份报告的内容值得认同和肯定,当前的台海形势所面临的风险指数,甚至比1950年以及1996年的台海危机更加严峻,当前两岸军事实力相差悬殊,风险指数飙升,但台湾人却对时局漠不关心,甚至比以往更加淡漠。在台湾媒体的刻意掩盖下,民众注意力被不断转移。此外,美国不断炒作台湾牌遏制大陆并试图武装台湾,最终只会令台湾自食苦果。台湾年轻人思想上最大的迷雾,来自于长期以来台湾媒体的灌输,让台湾人盲目地相信台湾体制的“优越性”,陷入意识形态的迷信。实际上台湾人却不理解每天都在谈论的“民主”、“自由”、“尊严”的真正内涵。
吴衣菡指出,两岸关系已经逐渐步入新的阶段,有很多隐含式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这也颠覆了自1987年以来两岸交流的很多制式化想法,研究院的两份报告在此方面也提供了非常大的理论支持。人为因素的干预是目前两岸冲突愈发激烈的重要原因,岛内的台湾青年目前分为两个极端存在,一方面很多台湾年轻人忽略了风险的存在,但也有一部分台湾青年在积极参与两岸交流。某种程度上,两岸之间的高风险也是两岸关系获得新突破的契机,对于化解瓶颈式的思想冲突是一个很好的时机点。无论是从产业还是经济面上来说,有了中国大陆的支持,台湾人民必定会过上更好的生活,活得更有尊严。
张绍群提出,台湾年轻人被梦幻的政治包装所欺骗,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台湾政治人物的帮凶,成为他们获得利益的工具。很多台湾年轻人对于政治的认识非常浅薄,因此对于台湾民众来说想要扭转思想首先应该戳破谎言。民进党多年来持续炒作“抗中保台”,既没有法理依据也没有现实效果。寄希望于讨好别的国家来换取自己的尊严并不现实。台湾民众想要安居乐业就要勇于挣脱民进党的骗局,早日面对大陆的崛起以及两岸统一才是最好的归宿这一现实。大陆近年来的国际地位在不断上升,近期甚至促成了伊朗和沙特的复交,这是目前美国及其他国家都做不到的,也是中国人民真正能够获得民族尊严和自信的来源。
此外,主持人雷希颖也表示,岛内的人为信息茧房使得台湾民众对于真相的感知度并不高,美国利用各种手段对大陆进行施压,也在不断激化两岸关系风险的进一步提升。很多台湾年轻人因为受制于信息的封闭,形成了自己所谓的信息舒适圈,其习惯于生活在既有认知当中也源于某种程度上的不自信,其实台湾年轻人应该更自信更勇敢地与大陆交流,才更容易接近对真理的认知,进而理解两岸可以携手发展,台湾可以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在两岸的联动和实践中实现自己应有的价值。台湾青年想要畅想未来,以下几个关键词值得参考。首先是“明确底线”,“台独”或迷失人群的火中取栗最终只会引火烧身,毁台计划已经制定,没有底线意味着台湾没有未来。此外,还应具备“独立思维”,而不是跟随媒体起舞,一提到大陆就想到“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雷理事长指出,中国大陆的提升依仗的全过程民主的赋能,是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以及人民民主协商共同推进的发展成果。雷理事长同时还呼吁台湾青年要试着“拥抱世界”,积极主动拥抱全世界的各种资讯,才能有机会进行全面的思考。
范姜锋提出,研究院的交流从来就不局限于同温层当中,而是希望能够通过两岸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将自己不同的见解放在开放的平台上去进一步探讨,继而找到更合适的交流方式。台湾人民对于两岸的比对应该是拼制度,到底谁能为民众真正地谋福利,让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越来越高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目前有很多在大陆创业的台湾青年都凭着自己的坚韧和努力,慢慢地在大陆安居乐业甚至落地生根,他们不仅拥有小确幸,更能拥有大未来,有范基金也愿意为更多这样的台湾青年在创业就业的路上带来更多的支持。台湾也有很多的长处,台湾青年应带着这样的优势,在大陆的政策支持下更好地寻求人生发展之路,同时也要懂得感恩和反哺,与更多的大陆青年携手去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会议特邀嘉宾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助理黄日涵提到,台湾的年轻人应该敞开心扉,拓宽眼界,才能看见更大的世界。两岸之间应该和平发展,携手共创未来,两岸的交流有其必要性,彼此增进了解才能降低风险,通过相互的借鉴和学习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除了与会嘉宾带来精彩的发言,在线观众也积极参与到了议题的提问互动中,观众提问涉及对于台湾青年来大陆创业、就业、生活的建议及对于厦门的印象等多方面内容,与会嘉宾悉数作答,现场讨论气氛热烈,凸显两岸青年及学者对于“两岸携手,互学互鉴,畅想未来”议题的高度关注。
其中,王炳忠表示,自己对于厦门最深刻的印象是这里与台湾的环境很相似, 台湾朋友到大陆如果第一站选择在厦门登陆,那么融合得会相对更快一些。这里的经济活络程度与台北类似,生活当中的感受又很像台湾的中南部,厦门的海上花园也更加容易让人觉得熟悉和惬意,厦门的生活节奏没有特别快,但是空间机会又比台湾多得多。吴衣菡指出,在对大陆不是非常了解的情况下,建议台湾朋友可以把厦门作为来到大陆的第一站。厦门与台湾使用着共同的语言闽南语,风土人情更加接近,语言环境也更加亲切。厦门与台湾只有一海之隔,这里可以成为台胞进入大陆第二个城市之前的一个重要补给站,政府资源的支持以及对民间朋友相关的经验取经,都可以帮助台湾青年在大陆这片偌大的土地上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城市和发展道路。张绍群提出,在台湾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有人讲厦门因为离金门很近,所以 遥遥相望厦门外表的光鲜亮丽,只是为了统战的工具,内部其实并非如此。然而在实际上,无论是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和美食还是便捷的交通工具、优越的就业环境,厦门都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真心建议台湾同胞,无论是单纯地到大陆走一走,还是来到大陆发展,首先都要勇敢地迈出这一步,才能拿出自己的优势在这片沃土上发光发热。
会议最后陈词总结环节,王炳忠表示,希望在台湾岛内很多已经看清形势的朋友,未来也能共同努力去唤醒身边更多的台湾乡亲。吴衣菡指出,未来希望有更多的台湾年轻人能够勇于面对自我、找寻未来,两岸之间应该抛弃成见,互相学习。张绍群认为,希望台湾的青年朋友能够更加自信一些,两岸携手互学互鉴畅想未来,一起努力共攀高峰。雷希颖表示,未来中华海峡研究院(香港)在线上及线下的交流安排上也会有新的规划,将以产业作为切入点更加精准地与岛内的青年群体进行互动交流,畅谈两岸的产业发展并助力两岸青年的携手并行。范姜锋对所有台湾人发出“回家”的号召,“回家不需要理由,不回家才需要”。
通过两个半小时的线上线下同步交流活动,近2000位两岸人士通过汇聚一堂共议“两岸携手,互学互鉴,畅想未来”议题,以实际行动推动两岸交流,为维护两岸和平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