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连续分析了美国2022财年和2023财年的军费法案,美国国会有意深化美台军事合作,安排人员交换和联合演练,提升双方的“互操作性”,强化台湾军队的“不对称战力”和美台“防务伙伴关系”,甚至要给予台湾等同于“主要非北约盟友”的待遇。
这些条款要如何兑现?在最近的1个月,美台军事合作的新闻增多。一个突出的方面是美台的军事人员交换,据报道,台湾计划派遣1个合成营赴美受训,而美军派驻台湾的人员也大幅度增加。可见双方都在切实推动相关条款落地。
2月22日,台湾“中央社”爆出一个重大新闻,台湾决定派出500人规模的合成营级战斗队(台湾称“联兵营”)赴美受训。以往也有台军赴美受训,不过都是连、排一级的小规模部队。这次上升到了营一级,突破了长久以来的惯例。据报道,这个合成营的士兵主要来自台军第333机步旅和542装甲旅,将于2023年下半年赴美。目前,台湾军方尚未对该事件的真实性做出回应,但表示与外军的交换项目会依照既定计划进行。台湾智库中华战略前瞻协会的研究员揭仲表示台军赴美可以学习更加专业的营级战术。美军早在伊拉克战争时期就在探索营一级乃至连、排一级的合成化部队方案,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这样一次训练必然耗资不小,揭仲称台军可以申请美国的军事援助。根据美国2023财年的军费法案(公法117-263),美国国务院授权每年给予台湾军事援助(Foreign Military Finance)额度上限20亿美元。若该消息属实,条款落实后这笔资金的用途也就明确了。对于台军来说,这次赴美受训(如果真的成行)意义重大。以往台湾派遣连、排一级的军队赴美,不但人数太少,而且编制上过于碎片化。有参加预备役的台湾自媒体称,赴美的台军人员可以学到不少,但是回到台湾后却发现与现有体制格格不入,美军的作战理念和战术无法在台军中得到推广和运用,往往只能郁闷地退伍。台湾民视新闻称2021年有40名海军陆战队参加了美军在关岛的演练,这一次人数不多,而且也不是长期项目。总之,过去的连、排赴美训练对于提升台军整体的战斗力基本上没有作用。台军的合成营是多兵种合成化部队的基本单位,可以独立进行作战。所以,一次性派1个合成营赴美受训意义重大。对于台军来说,旅一级的合成化部队已经有超过20年的历史,但是营一级的合成化部队属于新生事物。2019年,台湾当局实施“可持战力专案”改革,意在建立合成营。具体做法是原有的机械化步兵旅和装甲旅互相交换连一级的机步和装甲单位,构成合成营的基干主力,再加上炮兵、野战防空、反坦克导弹排等单位。此外,台湾的海上、空中和陆航力量派遣联络官入驻各营营部(改革后成为“战斗支援连”),负责协调海、空支援战力。到2020年11月,台湾当局宣布这一轮改革完成。台军有7个旅各设3个合成营,1个地区司令部设2个合成营,共23个合成营。其余部队编制暂时不变。参与改革的部队番号和编制情况如下:

如表1,台军一个合成营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500人规模的队伍合成了步兵、装甲兵、防空导弹、重型反坦克导弹、迫击炮等单位,还能呼叫空中和海上支援。如此,这个营级单位就具备了独立作战的能力,这也是台军改革的目的。从分布上来说,这7个旅和1个司令部,全部在台湾西部。具体来说,有4个单位在北台湾,分别是关渡司令部、机械化步兵269旅、装甲542旅、装甲584旅。可见台湾当局这轮改革的重点是加强防卫台北这个政治中心和北部的人口密集地区。其中的“关渡司令部”由第26师改编而来,专门负责拱卫台北。这支部队平时扼守淡水河道,战时能直接派重装部队支援台北。在表1中存在一个疑问:给机械化步兵增加装甲单位固然会增加战斗力,但在装甲营加入步兵就减少了坦克数量,是否会削弱装甲营的战斗力?应该说,这是机械化战争时期的过时思维。在改革之前,机步营是单纯的机械化步兵单位,装备美制M113装甲车、台制“云豹”装甲车等型号的装甲车辆用来运输和掩护步兵作战。而装甲营是纯粹的坦克单位,装备美制M-60A3“巴顿”坦克,或者台制CM-11“勇虎”坦克等。在当代,人们发现单纯的机械化步兵单位由于缺乏坦克,会出现攻坚能力不足的问题;单纯的坦克部队开入战区后,往往成为对方反坦克导弹的活靶子,这就是为什么部队有合成化的必要。在信息化技术发达的当代,步兵的作用越来越大。拿最近的俄乌战争举例,无数战例已经证明下车步兵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不限于扩大部队的态势感知范围、掩护坦克的侧翼、反制对方的反坦克火力。俄军的坦克部队以纵队行进,侧翼缺乏掩护,经常被乌军反坦克小队从侧面埋伏而遭遇惨重的损失。以往台军的合成在旅这一级,营级部队是单一编制。这意味着台军的旅级单位可以单独执行作战任务,但是营级单位不行。将合成放到营这一级,可以提高部队灵活性和机动性,让各营可以独立作战,从而提升部队的反应速度,应对快节奏的现代战争。这次赴美的合成营正是由第542装甲旅和第333机步旅的部队组成。需要注意的是,台湾媒体早就报道称第542装甲旅是准备接受美制M1A2T“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的单位之一。那么这次赴美的合成营,很可能会接受操作“艾布拉姆斯”的训练,为接收坦克做准备。让这样的一个合成营赴美受训,可见台湾当局和美国都很重视此事,在认真地落实美国法案中加强两军合作的条款。合成营是台军独立作战的基本单位,想必到了美国,会学习一整套战术和战法。回到台湾后,这支部队会成为台军进一步改革的范本。即使届时在官僚主义等问题的影响下,台军改革推动出现困难,这个合成营也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接受了新的理念,对于提升台军总体战斗力有更多的作用,规避了以往赴美单位太小的碎片化情况。
几乎与台军合成营赴美同步曝光的是美军大幅增加赴台人员派遣的新闻。23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军打算在近几个月派遣100到200人赴台,参与对台军的培训。这正是在执行美国2023年军费法案第5504条关于美军派驻人员协助台军提升战斗力的条款。外国军事人员驻台一直是两岸关系的敏感议题。在冷战时期曾经有大规模美军驻台,后随着中美建交,美军防卫台湾司令部(Taiwan Defense Command)撤销,美军人员全部撤出台湾。这个情况持续了数十年。据媒体报道,从2019年起,美军开始派出少量人员驻扎台湾。《美国之音》报道称,到2021年末,美军派驻台湾的人员从20名增加到39名,他们都是现役军人,其中29人来自海军陆战队、2人来自陆军、3人来自海军、5人来自空军。到了2022年秋季,由于轮换回国等因素,这批美军人员减少到23人。对于这些美军在台湾从事什么工作,美台官方没有透露太多消息。媒体认为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参与台军的训练,充当外国教官。鉴于这批美军人员大部分来自海军陆战队,可以推测在2020年到2022年,台军非常重视陆战队的训练工作。目前,台军的陆战队是一支以机械化步兵为主的部队,主力是第66陆战旅和第99陆战旅。此外,还有各外岛守备队、防空警卫群、登陆战车大队、两栖侦搜大队、战斗支援大队等单位。台军的2个陆战旅是精锐部队,平时训练十分严格,完全不是大众和媒体所谓的“草莓兵”。台军66旅驻扎在台北和桃园,99旅负责防守台南到屏东地区,是执行反登陆作战任务的“拳头”部队,是“第一道防线”。台湾当局加强这两支部队的训练,正是为了强化对台北这个政治中心和台南这个经济、人口中心的防卫。台军的陆战旅装备了包括大量AAV-7两栖突击车在内的美式装备,因此,请美军来充当教官也是符合逻辑的。在2023年,美国打算把派驻台湾的军人增加到100到200人,也就是说人员从现有规模扩大到5到10倍,幅度很大。研究院推测,美台双方对过去两年美军人员参与台军培训的效果是满意的,且认为需要加大力度。过去的人员以陆战队为主,相当于“试点项目”。研究院推测新派驻的人员中海、陆、空军人员的比例会大幅度提升,这相当于将陆战队的项目经验扩展到其他军种,以便全面提升台军的战斗力。根据美国2023财年军费法案,这100到200名美军人员可以起到的作用不只是充当教官。法案第5504条还规定美台建立全面的训练项目,提升两军的“互操作性”。研究院曾经解释过,实现互操作性的关键是装备要能相互使用,情报能互通有无,数据链能够相互联通,最好指挥体系能够相互融合。派驻台湾的美军人员可以系统梳理台军装备并明确哪些可以融入美军的数据链和指挥体系;可以作为联络官进入台海、空军的指挥部门;可以进入台军的远程雷达站和台军预警机队的指挥部门。其次,法案第5526条到5535条提出所谓“台湾学人”计划,美台建立政府官员的交换和交流制度。美国国防部、参联会议、各军部和司令部可以派出现役中级和高级军官,进入台军行政、后勤和参谋部门,以交流的名义接手重要岗位。这不但能加强美军对台军的全面了解,还能在实际上强化美国对台军的控制,指导台军朝着美军所希望的方向变革。
由此产生一个重要问题,这是否意味着拜登政府放弃“战略模糊”政策?正如美国自相矛盾的对华和对台政策一样,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不那么清晰。一方面,美国政府依然宣称遵守“一个中国”政策,即使有大篇幅激进涉台条款的2023财年军费法案也规定美中三个联合公报依然是美国法定对台政策的基石[ 《202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第1265条(6)款。];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在实际行动上却在不断地突破这一政策。这就是“切香肠”战术,日拱一卒,日积月累,量变产生质变。外国在台湾派驻现役军人是严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只剩下一张叫“战略模糊”的窗户纸。美国对台、对华政策变化的方向已经明确,正在逐步从“模糊”变得“清晰”,那就是绑定台湾同大陆对抗。研究院作为太平洋沿岸的居民,自然不希望看到中美对抗,对于这种局面只能表示痛心。希望美国和台湾的选民们不要被少数野心家蒙蔽双眼,台军合成营的武器、战术再先进,也不过是政客的炮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