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兵役制度改革和潜在影响
栏目:热点专题 发布时间:2023-01-18点击数: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台湾开始兵役制度重大改革。12月27日,台湾当局领导人蔡英文宣布从2024年1月1日开始,台湾人的服兵役时间从4个月延长到1年,适用于2005年以后出生的男子。训练内容因应现代化战争也有所变化,增加操作“毒刺”导弹、“标枪”导弹、无人机等新式武器的训练

这是台湾兵役制度数十年间的又一次重大变化,对今后台湾武装力量的战备和战斗力都有深远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1. 台湾兵役制度的变迁

要知道这次改革的影响,需要首先梳理台湾兵役制度的变迁。台湾兵役分为军官役、士官役、士兵役和替代役,这里主要讨论士兵役。而士兵役的演变大体上分为2个阶段:1949年到2003年,实行义务役为主(即征兵制),志愿役为辅(即募兵制)的制度,2003年至今,实行志愿役为主,义务役为辅的制度。2018年,台湾当局宣称实行全募兵制,但是直到现在没有完全取消义务役,所以还是算混合制度。

1949年国民党当局在内战中失败而退往台湾。一方面,蒋介石当局还存有“反攻大陆”的幻想;另一方面,国民党当局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来阻止被大陆统一。这些因素让国民党当局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度。台湾当局的《宪法》规定“人民有依法律服兵役之义务”

当时台湾当局仍然沿用1946年在大陆主政时期制定的《兵役法》,规定18岁到45岁的男子需要服役。年满20岁的男子,经征兵检查合格后征召入营,为期2年。步兵的军士以及特种兵、特业兵为期3年1954年,台湾当局修订《兵役法》,增加军官役、士官役的详细规定;士兵役分为常备兵役、补充兵役和国民兵役,每种兵役又分为现役和预备役。男子年满18岁需要服初期国民兵役,在所在地接受军事教育,为期2年;到20岁可以被征召服常备兵役的现役,陆军为期2年,海空军为期3年,期满退伍为预备役,到45岁除役;适合常备兵役的超额男子可以服补充兵役,也有陆、海、空军和特种兵,为期数月到1年;再超额者服或者身体较差者另外服甲种、乙种国民兵役(不是18岁去的初期国民兵役)。

这就是普遍义务兵役制,可谓绵密严谨,对国民党当局治下的男性居民有较高的要求,要他们从18岁就开始服兵役。虽然不是“全民皆兵”,但是做到了全体青壮年男子皆兵。一个身体健康的台湾男性成年后成为“役龄男子”(“役男”),会大概率经历2年初期国民兵役、2年或3年常备兵役,然后是预备役,直到45岁除役。

1954年,经过3次整编,台军的陆军的编制有2个军团、8个军、24个师,员额约23万(不满编制)1950年代台湾人口不到1000万,军人占人口比例超过2%,在世界上已经很高,无怪乎需要普遍义务兵役制度来维持员额。而且兵员需要服役2到3年,受过良好训练,有较高的军事素养。这是台湾当局抗拒统一,甚至“反攻大陆”的底气。1967年,为了实行“反攻大陆”的“国光计划”,台湾陆军将装甲兵、通信兵、炮兵、工兵、兵工5个科目列为“第一特种兵”,实际服役期为3年。在1980年代,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两岸开始和解,军事冲突消弭,台湾当局越来越没有必要维持大规模的武装力量,民众服兵役的时间也可以缩短。

1987年,“第一特种兵”制度取消,陆军服役期限改回2年。1990年,不分军种常备兵役服役时间减少为2年,服役的年龄上限减少为40岁2000年,台湾再次修改《兵役法》,常备兵现役的服役时间,不分军种统一减少为1年10个月,并废除国民兵役,增加“替代役”

2001年,时任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开始改革,以募兵制代替征兵制,构建志愿役为主的兵役制度。2003年,台湾当局修改了《志愿士兵服役条例》,正式确立志愿役为主,义务役为辅的制度。义务兵役服役时间越来越短,在2008年缩减为1年,在2013年缩减为4个月。在此期间“役男”的年龄上限也被减少到36岁。2018年12月,台湾正式进入“全募兵制”时代,台湾的武装力量的现役军官、士官、士兵以招募而来的志愿役组成,义务役全部退伍。不过台湾当局的“宪法”没有修改民众有服兵役的义务的规定,适龄“役男”仍需要服4个月的兵役,不过只是完成军事训练而已,完成后返回民间,不用进入部队服役。这就是台湾当局现今的兵役制度。

台湾的兵役制度改革和潜在影响(图1)

1. 台湾兵役制度的问题和改革的缘由

到了2018年,台湾开始实施全募兵制。台湾媒体报道称,2018年10月据台湾当局统计,台湾武装力量总员额21.5万,其中正式军职编制18.8万,志愿役有15.3万人,占比81%。台湾媒体报道称,台湾当局还在提高志愿役的比例。到了2021年8月,台军中有16.2万人属于志愿役。当代台军的主力就是这16万多志愿兵。

这套制度看上去还行,实际上却有很多问题。首先,在当前的兵役制度下,义务役成了旧时代的“尾巴”,缺乏实际作用,却有没有完全被“割掉”,地位尴尬。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4个月时间太短,不可能把平民培养称合格的军人。而且台军义务役训练形式主义严重,不断有台湾媒体报道称役男每天的工作是背诵条例,或者扫地、除草、给军官打杂。4个月时间和无数税金就这样被白白浪费掉。

其次,台湾当局虽然号称实行“全募兵制”,发现实际上无法完成“全募兵”的目标。台湾媒体报道称,募兵员额提升到16.2万后无法进一步提升。由于少子化、民众缺乏参军意愿等因素,以后参军的人数预期会持续减少。而且从2017年到2021年,有近1.3万新招募兵未服役满而提前退役,占这一时期招兵人数的18.36%。这些因素都导致台军将来几乎不可能维持现在的规模,无法达到台湾当局的要求。既然不能进一步加强志愿役,就只能想办法把义务役重新捡起来,这是如此改革的充分条件。

如果台海一直保持和平稳定,兵役制度改革与否问题都不大。但是在蔡英文当局2016年上台以来,不断挑衅刺激大陆,导致两岸关系紧张。大陆也加大了对台湾的军事威慑,这让台湾当局有了改革兵役制度的借口。

2022年12月27日,蔡英文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解释兵役制度改革。蔡英文首先提及俄乌战争,称兵役改革是台湾当局长期考虑的结果。这表明2022年2月爆发并持续至今的俄乌战争中的经验教训是促使台湾改革兵役制度的重要原因。

这场战争凸显了一个以往被很多军事专家忽略的因素,那就是人力的重要性。以俄方为例,战前俄罗斯将全国地面部队约80%的20万军队部署在乌克兰四周,其中不乏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近卫坦克第4师、独立摩步200旅、近卫空降76师这类的精锐部队。俄军的算盘是以精锐部队四面出击,在1天之内拿下基辅、哈尔科夫这样的大城市,一举粉碎乌克兰的政权和武装力量。

然而开战后,俄军从宏观上发现战线拉的太长,20万人根本不够用,无法完成这些宏大的战略目标。从微观上讲,俄军依靠的所谓“营战术群”竟然缺乏下车步兵,根本无法发挥进攻拳头的作用。在4月,俄军只能在付出了巨大伤亡和装备损失后灰溜溜地从基辅和哈尔科夫附近撤退,俄乌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这时俄军又发现一个朴素的道理,两军对峙,填战壕需要步兵,这是超高音速武器和远程火炮所无法取代的。所以俄罗斯在2022年4月就开始征兵,9月开始所谓“部分动员”,征兵30万。

总而言之,即使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人员依然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现代战争不只是技术装备的对抗,也是人员的对抗。台湾当局很可能意识到这一点后下决心延长兵役。

2. 台湾的兵役制度改革及潜在影响

台湾当局称,改革后义务役的在战时的主要任务包括“执行国土守备任务,设置阻绝与拦截点,监控道路搜报敌情,支援主战部队作战”。可见蔡英文当局的改革不只是延长义务役服役时间这么简单,它的核心目标是将台军义务役从可有可无的旧体制“尾巴”变成由志愿兵构成的台军主力可以依靠的辅助力量。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第一需要将义务兵服役时间增加到1年,分为2个阶段,8周的入伍训练,包括一般课程、体能训练、兵器训练、战斗训练,和44周的部队训练,包括驻地训练、专精训练、基地训练、联合演训(即参加年度“汉光”军演和民防演习)。

第二是改革训练内容,符合实战需求。台湾当局强调,义务兵训练期间步枪实弹射击数不少于800发。在部队训练期间,义务兵需要学习操作“红隼”火箭弹、“毒刺”防空导弹、“标枪”反坦克导弹、无人机等现代单兵武器。

第三是大幅度提高义务兵待遇。义务兵薪资由现有的每月6510元新台币提升到20320元到35560元。鉴于现在的20岁“役男”大概率正在读大学,台湾当局称将酌情考虑这些实际状况,推动军方与大专院校合作,实行3+1的教育和服役规划,即男生在大学前3年完成全部课程,大四时服兵役1年,完成后按时毕业,不会耽误“役男”找工作

如果改革成功,台军的战斗力将会大幅度提升。既然台湾当局用俄乌战争的经验教训来论证改革的合理性,那么研究院也以这场战争为例来解释改革的潜在影响。

从乌克兰的角度来说,乌军能挡住俄军进攻,还能发动反攻夺回大面积的领土,除了前线将士用命,西方支援的先进武器有力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乌军一方有大量的辅助力量,即国土防卫旅(TDF)和义勇军民团。这些辅助力量在2月、3月配合乌正规军作战,成功守卫了北部基辅、苏梅、切尔尼戈夫、哈尔科夫这些大城市。在接下来的相持阶段,他们配合乌克兰正规军维持战线,一度在巴赫穆特等城市发挥重要作用。

乌军辅助力量的任务包括建立防线、守卫城镇;清缴对方特种部队和渗透力量;派出小股部队渗透俄军战线,侦察敌情,为乌军远程打击力量确定目标;派出反坦克小队加强主力部队阵线,或者猎杀俄军装甲车辆,阻挠俄军重型部队前进;在主力部队推进后,守卫新收复的城镇,让主力部队没有后顾之忧,可以继续前进,或者转移到其他战线;负担部分防空任务。

乌军的国土防卫旅和义勇军是辅助部队,一般不会配备重型装甲力量,但是会装备大量现代化单兵导弹武器,包括美制“标枪”反坦克导弹、英制NLAW反坦克导弹、德制“铁拳3型”反坦克导弹、乌制Stugna-P反坦克导弹、美制“毒刺”防空导弹、英制“星光”防空导弹,和大疆无人机。

可见台湾当局确实学习了俄乌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台湾当局所谓的“执行国土守备任务,设置阻绝与拦截点,监控道路搜报敌情,支援主战部队作战”4大任务基本上是对乌军辅助部队任务的概括,而且台军义务兵训练也强调学习使用单兵导弹和无人机。所以说如果台湾当局的改革一旦落实,对于提高台湾的战斗力很有帮助。

除此之外,改革还能为台军提供素质较高的预备役和潜在兵员。固然按照台湾现行的《兵役法》,“役男”在服役4个月后也会成为预备役。但是由于训练时间太短,他们和一般平民区别不大。改革完成后,每年台湾都会“毕业”一批1年的义务兵,他们素质会显著地强于4个月的义务兵。假以时日,台湾的新生代青年男子都会具备一定的军事素养,会在战时成为台军可靠的后备力量。

3. 总结

总而言之,台湾当局在2022年末宣布的兵役改革将导致数十年来台湾防务体制的重大变化。这轮改革旨在解决台湾武装力量目前的一些问题,如募兵员额不够,军队人力不足,义务兵流于形式。台湾当局发现很难完成继续增加募兵员额的目标,故决定加强义务役,给主力部队提供辅助力量。台湾当局参考了俄乌战争中双方的经验和教训,改革内容贴合实战需求,不能够被轻视。

不过研究院必须指出,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台湾的兵役制度改革都十分荒诞,因为台湾没有实际上防务需求,台湾武装力量本不需要存在。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如果台湾遭遇外国的武装侵略,中国的武装力量会保卫台湾。蔡英文当局坦言,台湾防务的目标是大陆,台湾当局武装力量的唯一作用就是阻碍两岸统一。无论是志愿兵还是义务兵,都只是“台独”政客实现政治野心的工具。

事实上,两岸爆发武装冲突的概率极低,因为大陆依然在推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台湾当局的这轮改革可谓是“稻草人谬误”的典型,依然只是浪费“役男”的时间和纳税人的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