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梓】
“北欧模式”是被学术界和政治界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在劳动经济领域,北欧模式的一个特征是“集中化工资谈判”。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大学的萨尔瓦多(Salvador Ortigueira)讨论了北欧集中化工资谈判在冷战时期的演变。
“集中化工资谈判”(centralized wage-bargaining model)指工会集中起来同雇主谈判工资水平。北欧的工会在冷战时期经历了一轮集中化的趋势,地方性的工会组成全国性的工会联盟,全国的工资谈判可以统一进行。
工会在西方国家普遍存在,与雇主展开“集体谈判”(collective bargaining)来决定工人的待遇。不过在美国、英国等国家,工会集中程度低。全国工会“大串联”的“集中化工资谈判”是北欧独特的模式,可以看作集体谈判的升级版。
表1是工会集中指数
。1代表完全集中,全国的工会“合众为一”;0代表完全分散,各地工会各自为战。可以看出,在1973年到1979年,北欧各国的工会高度集中,最低的是芬兰0.47,最高的是丹麦0.62。也就是说,在丹麦和瑞典,全国6成工会加入全国性联盟,它们可以决定大多数劳工的福利待遇。这就是“集中化工资谈判”模式的表征。在北欧国家,劳动者加入工会之后才能得到某些福利,如失业保险。这增加了人们加入工会的积极性。(表1:工会集中指数)
与之相反的是英国和美国。英国的集中度只有0.26,美国只有0.07。也就是说,美国的工会几乎没有“串联”。英美的工会作用较小,比如没有如同北欧的申领失业保险的规定(国家负责发放),故人们加入工会的积极性有限。
萨尔瓦多发现,北欧国家工会的集中程度在1980年达到顶峰,后来不断下降。到了1990年代,北欧3国的集中指数纷纷跌落到0.3左右。英国的也下降到0.12。
为什么北欧的工会会先集中,而后开始分散?萨尔瓦多发现最关键的因素是技术进步。1980年之前,生产资料属于稀缺物品,高端劳工和低端劳工收入差别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工会没有联合,各自为战,分别谈判,会产生外部性。
这里的“外部性”跟经济学中在其他地方讨论的“外部性”是一个意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代价”。某个工会通过谈判说服雇主增加劳动者收入,但同时也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企业需要考虑如何处理这部分“代价”:资本家可以自己承担,减少利润,降低消费水平;提高产品价格,转移给消费者;转移给上下游的企业。资本家往往选择将“外部性”推向外部,把成本分摊给消费者和其他企业。这个时候工会就有联合起来的必要性,通过协调来处理外部性。
到了1980年代,随着技术进步,一方面高端劳动者和低端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拉大,另一方面更高的生产力让企业有了更多的处理外部性的途径,工会不再需要大串联。但是遗憾的是其中的机制作者没有进一步说明。
北欧的“集中化工资谈判”给人一种“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想象。它的出现是物质力量发展的需要,它的终结也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可见物质力量始终在运动,生产关系始终在调整。对北欧模式,乃至西方的工会运动、工人运动也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Ortigueira S. The Rise and Fall of Centralized Wage Bargaining[J]. 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3, 115(3):82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