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期后,两岸交流已经从“精英时代”走向“全民时代”。相应的,两岸关系理论也从“国家中心”走向“社会中心”。鉴于民进党的再度执政以及连任,以及疫情肆虐,两岸交流亟需走向“网络时代”。
随着网络社会、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两岸新世代的崛起,青年群体成为两岸网络空间的交流主体,两岸青年交流日渐成为两岸交流的重心。两岸青年网络交流成为一种“新常态”。两岸青年网络交流正逐步从传统交流互动的附属部分发展为一种独立或互补性甚至替代性的渠道与模式。线上交流为辅,变为线上交流为主,催生全方位、开放式的两岸青年交流新格局。交流方式从“先线下,再线上”,变为“先线上,再线下”与“线上交流,线下合作”新模式。
当今网络信息时代,青年属于“新媒体时代”,网络新媒体已经形成一股新的强大力量,利用好这种新的交流媒介,有利于化解两岸矛盾,拉近彼此距离,增进相互理解和认同,促进两岸关系发展。
民进党正是因为在选举中看到了网络大军的力量,在脸书上传播政见、与网友互动,透过社交网站平台传播自己阵营拍摄的短片等,可以说,这为争取选民和树立政党形象发挥了很强的优势。
目前,两岸民间交流模式呈现出以下特点:社会交流日益依赖互联网、青年群体成为网络空间的交流主体、两岸网络社交媒介仍然缺乏交集。线上交流虽是迫于当前的形势,“不得已而为之”。但同时优势也很明显,也算是“应有之义”。
当前形势下,加强网络交流的五大理由:
一、传统媒体在两岸交流中,会因制作、播出、出版等诸多环节限制,致使不能第一时间传播,或因播发时段、出版版面等因素制约,不能深入全面提供资讯服务,网络媒体没有时空限制、没有版面限制,可以让两岸民众对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在第一时间获取,并在其中寻找合作商机。
二、传统媒体的传播多为单向传播,无法实现有效及时的双向互动,这些因素让传统媒体在两岸交流合作中的作用受到制约与限制,而借力网络媒体,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媒体在这方面的不足。
三、传统媒体环境下,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很窄,获得的信息量很小,而且耗费很多人力、物力、财力,不利于两岸的交流与发展。网络、手机、卫星电视等新媒体的发展,使这种交流的障碍几乎不复存在,不仅获得信息的速度、质量、内容、数量等大有改观,而且准确、及时,并能使交流的成果迅速传播,大大增强两岸交流的成效与效度。
四、台湾民众也会怀疑大陆官方媒体的涉台节目多是有选择性的、不实的和有统战意图的内容。这种不信任,通过网络媒体、自媒体,却可以有效化解。
五、过去两岸青年人的交流,多采用人员交往、传统媒体宣传等。人员往来交流,因诸多原因,只有少数人才能实现。而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尤其对青年人的影响力日渐衰弱。但两岸青年人却都极其热衷于互联网,网络已经成为他们沟通和交流渠道中最熟悉、最普遍的一种方式。他们对资讯的接收大都来源于网络媒体,他们人际的交往平台,大多借力于微博、微信等互联网社交平台。这种无障碍沟通交流平台,开辟了两岸青年人交往的崭新渠道,广阔空间。
因此,推进两岸青年网络交流,进而推进合作与融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其一,打组合拳,整合新媒体平台,进行全媒体平台交流,打造与时俱进的两岸青年合作网络平台。即在两岸青年交流中加大“融媒体”力度,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
在社交日益网络化的时代,从技术上讲,两岸同胞完全可以直接沟通,但事实是双向沟通相对不足。两岸主流社交媒介无法对接和互通,两岸年轻人也没有共同的网络社交平台,是导致两岸沟通不畅的重要障碍。两岸民间舆论场分离,网络议题不一致,常常各说各话。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希望参与两岸交流的台湾青年,没有统一的平台可以了解大陆,并参与进来。积极参与两岸交流的青年也无法形成合力,共同为两岸事业添砖加瓦。
因此,把所有对台网络平台链接起来,形成市场一体、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成为当务之急。即构建一个网络空间,每个人常用的APP,比如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都可以一键分享到该平台。
既可以“线下转线上”。每次办完两岸交流活动,就到该平台报到、打卡、分享活动信息、学术信息、政策信息等,进行多渠道、广角度、全方位呈现。
也可以直接“线上交流”。所有涉台活动信息和学术信息在这里汇总整合,打造线上博物馆,也可打造即时沟通平台。
平台引流方面,推动流量变现,根据“影响因子”即影响力,打造“大V”。例如网民在微博、脸书、论坛等发布的两岸信息链接到该平台后,所受到的关注度越高,表明其影响力越大,个体所拥有的即时权力也就越大。
其二,交流是为了理解彼此,合作才是彼此融合的开始。两岸做了许多青年交流活动,但也就仅仅停留在参访了解层面,利用青年名目挂挂标签的成果上,这是远远不够的。融合的最好方式其实是合作,让两岸年轻人能够结成千千万万个团队,共同创作、共同成就才是正确的方向。因此,可以采用“线上交流,线下合作”的模式,让两岸青年朋友透过网络交流,进而寻求合作,彼此理解,彼此借镜,彼此学习、成长、茁壮。
其三,关注台湾青年呼声,推进两岸青年融合。台湾青年一族对于未来茫然的失衡趋势,活在一个传统媒体无法体现他们焦虑的时代,他们选择群聚在网络上彼此沟通,创建属于自己的社群媒体。新媒体即时、迅速加上便利普及的网络使用装置,数位化内容快速传递的特性正好适合于社群中的分享、内容传播。台湾年轻人焦虑于整体社会无视他们的未来和前途,也对两岸关系感到困惑,然而他们在网络上的爆发力却是巨大的,他们发出来的声音也无法忽视。因此,对于大陆来说,关键在于,如何让台湾年轻人可以感觉到真正被倾听、关注与关心,并诉诸行动,才能真正达至融合的目标。
总之,在网络空间,人人都可以是问题发现者、信息提供者、利益诠释者、议程设定者、分歧仲裁者及决策建议者,这为突破两岸交流既有局限与困境,为两岸民众之间增进理解、化解歧异、累积互信与生成共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两岸青年群体可以打破现实与网络的界限,在“共同打拼”、“共同体验”和“共同分享”的过程中,成为传播两岸亲情、沟通两岸民意的重要纽带。
(作者:陈晓晓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