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海峡青年观点论坛:疫情下的两岸关系回顾与展望
栏目:相关论坛 发布时间:2021-07-16点击数:


7月15日晚上,由香港中国海峡研究院主办的第一期海峡青年观点论坛:“疫情下的两岸关系回顾与展望”在线举行,此次论坛主要是鉴于新冠疫情在全球仍持续紧张,两岸关系也因疫情受到了严峻着挑战,不只两岸人员往返难上加难,两岸各项交流都画上了一休止符,本以为两岸可以藉疫情出现合作之窗,但事与愿违,因此中国海峡研究院(香港)特别邀请集美大学讲师陈晓晓博士、台湾“联合大学”助理教授萧衡锺博士、政治大学博士生杨雁斐、厦门大学台籍博士生游智彬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生洪鑫诚进行交流研讨,研究院的秘书长罗鼎钧做开场白和主持人,副秘书长林梓参加会议并发言,理事长雷希颖总结发言。

第一期海峡青年观点论坛:疫情下的两岸关系回顾与展望 (图1) 

集美大學講師陳曉曉博士

 

第一位由集美大学陈晓晓博士发言。她分享的题目疫情之下,两岸关系的忧思”,她忧虑两岸的敌意螺旋,因为在疫情开始的时候,民进党当局阻挠防疫物资进入大陆,切断两岸联系两岸的意识形态敌意达到高峰。因为疫情导致交流中断,使得两岸政治敌意不断加深,同时民进党基于政治理由,把大陆疫苗排除在外。台湾社会被这样的低劣政治威胁。但陈晓晓认为无论如何,她都对两岸关系局面表示乐观,因为相信交流的力量和青年的力量。

 

第一期海峡青年观点论坛:疫情下的两岸关系回顾与展望 (图2) 

台湾“联合大学”助理教授萧衡锺博士

 

第二位台湾“联合大学”助理教授萧衡锺博士发言,他分享了台湾防疫的危机管理与疫苗的绝地救援”,他认为去年,台湾防疫造就了奇迹。但是在2021年,台湾成了“疫苗孤儿”。台湾在疫苗和两岸问题上,无法做理性选择。现在台湾只有2%的民众注射疫苗。光靠边控和普筛无法完全对抗疫情,必须要靠疫苗。现在台湾的官方用法规和行政程序限制购买大陆疫苗,但是台湾当局反而宣称大陆在阻挠购买疫苗。台湾当局完全从政治上考量拒绝大陆的帮助。台湾只靠美国、日本无法完成购买疫苗的工作,必须要依靠大陆。

 

第一期海峡青年观点论坛:疫情下的两岸关系回顾与展望 (图3) 

台湾政治大学博士生杨雁斐

 

第三位政治大学杨雁斐博士进行发言,她分享了“疫情中两岸的在线教学的交流”。疫情给两岸基础教育带来挑战,在有限的时间内软硬件设备配置、网络质量、学习环境、平台用户体验、线上评量方式等都是在线教育中环环相扣的一部分,但同时也给探究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提供了契机。两岸课堂教学都在提倡素养导向,不管是中国大陆新课纲的“情境化”、“活动化”、“自主化”,还是台湾2019课纲的“自发”、“互动”、“共好”,都需要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学生、家长间相互配合。线上教学不是把课程内容简单地照搬到网络中,需要教师因地制宜地调整教学方式,精炼语言、精确表达、精准传播。目前各级各部门和各种组织、团体开设的在线课程资源体量剧增,可以进行系统地汇整各个平台开源资源,进行进阶编辑,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在线课程资料库,全面开放,无需注册。

 

在两岸高等教育交流方面,线上教学的方式可以更加便捷地邀请相关学者和不同学校的学生一同加入到线上课程中,在课程时间选择上也更加灵活,教学视野更为广阔。教师在发展数位课程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尝试VRAR教学。疫情下,民众对于信息的即时获取和在线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博物馆线上观展、数位典藏资源传递、线上直播等活动逐渐成为常态。人们在改变信息获取方式的的同时生活方式发生着变化,心态也跟着改变。山在那不一定要翻,可腾云直上九万里在空中相会。

 

第一期海峡青年观点论坛:疫情下的两岸关系回顾与展望 (图4) 

中国海峡研究院(香港)副秘书长林梓

 

第四位中国海峡研究院(香港)副秘书长林梓发言,他分享了疫情对台湾经济的影响。他说因为在去年2020年,台湾GDP增长率3.12%,高于2019年的2.96%。这是否能说明疫情对台湾经济没有负面影响?林梓称不是的。在2020年,台湾的民间消费连续4个季度下滑,政府消费、投资皆不景气,唯有外贸部门表现尚可,出口部门在34季度增长幅度较大。台湾出口主要方向是中国大陆和香港,加起来占比达44%,超过台湾对美国、日本、欧盟出口金额的占比(约30%)。台湾对大陆、香港出口的占比在2020年相比2019年增加了,说明在2020年,台湾对中国大陆地区的依赖越来越大。这是台湾能保持增长的重要因素。

 

第一期海峡青年观点论坛:疫情下的两岸关系回顾与展望 (图5) 

厦门大学台籍博士生游智彬

 

第五位发言者厦门大学台籍博士生游智彬,他分享了“疫情过后两岸关与两岸舆论攻防”。他首先对两岸关系的前景表示悲观。民进党当局完全是对抗大陆,两岸走入的冷对抗的关系,他们发动的舆论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民进党有一整条舆论生产线,有成建制的网军部队。民进党的网军由来已久,目前靠各部门的行销费用(宣传费用)来养了一批网络宣传人员,网罗了台湾的一些写手、网红和运营人员。如台湾农委会下行销费用中有1450万新台币是用来作为运作费用。在整个舆论对战的过程中,当前台湾舆论战场对绿营来讲,已经是拔剑四顾心茫茫。台湾是一个多元社会,需要有多元的声音与观点,两岸青年应该更加关注在舆论界的发声与理念传导。台湾新世代需要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观点,这攸关台湾未来的发展,台湾不能只有美国意识,封闭会带来固化,同时也带来停滞,有不同声音会更有利于两岸的融合和台湾发展。


 

第一期海峡青年观点论坛:疫情下的两岸关系回顾与展望 (图6) 

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生洪鑫诚

 

第六位发言者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生洪鑫诚,他分享了“后疫情时代两岸青年交流展望——从跨学科合作到乡村振兴”他认为在目前的两岸大环境下,还是应该有些人尝试去做一些哪怕微小的努力。3月台湾陆委会民调,7成到8成的民众赞成恢复两岸民间交流。他也从身边关注到的现象中获得一些鼓励,看到厦大台研院仍在坚持延续了多年的品牌活动“两岸学子论坛”,还有上次回福建时在厦门参访的由中国研究院(香港)的伙伴发起和运营的两岸青年心家园。我在心家园看到一些两岸同一时代成长的年轻人们的共同记忆呈现,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两岸青年携手助力乡村振兴的板块,这些项目如果能真正落到实处,他相信会带来一些积极的变化。

 

乡村振兴这个项目也给我带来一些今天发言的灵感。洪鑫诚始终认为我们未必需要太多“以两岸为名”的事,反而是应该期待那些两岸不同行业的青年人才之间通过共同参与到更多具体的工作与合作,象是乡村振兴就是一个在两岸都值得投入,而双方的经验又能互补的领域。因为在同一领域深耕的人们之间更可能达成共鸣,而真正深入的两岸交流都发生在那样的前提下,而不是一些泛泛而谈。

 

另外,目前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学术界的趋势,而就从他自己所专注的人文社科领域,其实会发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该领域不少学科的奠基性力作,常常来自两岸学者之间从理论探讨到田野调查的学术合作。他也期待两岸新一代学者可以延续这一传统,在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中,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为两岸之间的相互理解做一些贡献。


 

第一期海峡青年观点论坛:疫情下的两岸关系回顾与展望 (图7) 

中国海峡研究院(香港)理事长雷希颖博士

 

最后中国海峡研究院(香港)理事长雷希颖博士做终结发言。他表示,“两岸关系已经到现在这样的冰点了,是时候回温了”。疫情是对于两岸关系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助力,毕竟它让两岸民众看到了真相,让两岸理性群体有机会开始新的思考。虽然当前两岸物理隔离状态处于冰点时刻,但两岸现实存在的巨大交流需求是无法忽视的,这份需求必将催生更多的“创新型交流”,类似于今天这样的线上沙龙活动在过去是很少见的。当这些新的交流习惯形成了,哪怕未来疫情结束了,这种交流也不会消失,它将逐渐形成常态,并持续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我们期待更多的青年学者能用各自的方式和渠道发出理性的声音,推动接下来两岸关系的持续发展。